6月25日,
“新时代·幸福美丽新边疆”
兵团新风采网络主题采访活动
采访组一行
从乌鲁木齐出发前往活动第一站
一师阿拉尔市采访。
当天11时,
等不及到住处放下行李,
记者们便直接从机场
驱车来到阿克苏市一栋居民小区。
他们迫不及待想见到的人
正是老兵刘聪普。
刘聪普老人与妻子穆春梅。兵团日报记者 刘芳 摄
今年90岁的刘聪普
是原359旅718团3营7连的战士。
上世纪50年代,
这支英雄的部队集体转业,
刘聪普成为一名
一手拿镐,一手拿枪的军垦战士。
参军时,保家卫国,
转业后,扎根边疆,奉献一生。
年轻时的刘聪普与妻子穆春梅 (老照片翻拍)
走进刘聪普家中,
眼前的景象让记者们仿佛回到了旧时光:
斑驳的墙面和地板、
老旧的装修、家电家具和生活用品,
处处体现着老人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。
老人的床铺。兵团日报记者 刘芳 摄
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。兵团日报记者 刘芳 摄
跟随刘聪普多年的搪瓷茶缸。兵团日报记者 刘芳 摄
采访中,考虑到老人身体状况,
有工作人员要帮忙给记者介绍情况,
刘聪普却说:
“你不讲,我自己跟他们说。”
随后,
记者们在刘聪普的讲述中重回往日岁月。
采访团记者听刘聪普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。兵团日报记者 刘芳 摄
1949年9月10日,
刘聪普跟随部队西进,
在翻越祁连山时,
遭遇大雨、暴风雪、冰雹等恶劣天气,
许多战士一闭上眼就再没有醒过来。
刘聪普一路拽着老连长的马尾巴,
跌跌撞撞地翻过了祁连山。
1950年,
刘聪普随部队来到天山南部的阿克苏境内,
开发沙井子地区。
从原359旅718团转业的战士开发沙井子垦区时的场景(资料图片)。
1955年,原359旅718团战士转业,
许多战士回到家乡,
而刘聪普不但选择留下来,
还让山西老家的妻子穆春梅
带着6岁大的儿子来到阿克苏。
面对亲朋的不理解,他说:
“建设新疆是党中央赋予359旅战士的使命,
我们一定要把新疆建设好。”
如今的一师阿拉尔市,
高楼林立,柏油路通向各团场及连队,
刘聪普看在眼里,喜在心里。
一师阿拉尔市新貌(资料图)
他说:“今年是建国70周年,
70年的建设使得我们国家现在这么富强、
人民这么富裕,
这是来之不易的,要好好珍惜。”
谈到6月12日与战友张富清的重逢,
刘聪普难掩激动之情:
“这次会面相隔了71年,跨越了八千余里,
不容易!
张富清同志作战时冲锋在前,
转业到地方工作时兢兢业业,
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名利。
是我学习的榜样!”
(资料图)
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
办好事、办实事,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,
这是我们的初心。
不忘初心跟党走、牢记使命代代传,
这就是我的心愿、我的希望!”